欢迎来到韬克商用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品鉴赏 > 客车 >
“汽车三包”的三方博弈

来源:中国民航报    作者: 阅读:30 日期:2013-10-08

历经12年,《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草案)》,于10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一政策对于规范中国汽车消费市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十二年磨出“三包政策”

从最初2001年国家质检总局准备起草汽车“三包”草案,次年组织召开汽车“三包”讨论会到2004年底发布《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草案)》,并向社会征求意见,再到2005年8月,国家质检总局再次召开汽车“三包”讨论会,经历了12年的“酝酿期”后,“三包”政策终于面世。

而在“三包”正式实施之前,汽车制造商已经跃跃欲试。8月30日,奔驰宣布提前实施 “汽车三包”,此后将近20家企业先后举起“三包”大旗。这其中也不乏自主品牌。

据悉,8月31日,比亚迪提前实施“汽车三包”。此后,奇瑞、上汽乘用车先后举起“三包”的大旗。而北京汽车,早在去年5月16月威旺上市就同时同步实施“三包”,后续北汽E级车、绅宝先后实施“三包”,从而成为业内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

有业内人士分析,这一次三包政策顺利实施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就产品质量本身来说,各个企业都具备了执行三包的条件,既然具备了条件就没必要拖了。

“政策漏洞”引发各方担忧

退车和换车是汽车三包的焦点。在汽车“三包”的规定中,有两组核心数据涉及退车和换车,一是不低于2年或5万公 里、二是修车超35天或5次可换车。

第二十一条规定:即在家用汽车产品三包有效期内,因产品质量问题修理时间累计 超过35日的,或者因同一产品质量问题累计修理超过5次的,消费者可以凭三包凭证、购车发票,由销售者负责更换。

对于这项政策,一位经销商维修部负责人在接受经济观察网采访时就提出疑问称:“那是否会有消费者故意不取车 ,再改个手机号让人联系不上,从而等到35天之后去要求换车?”

而消费者也备受“举证难、鉴定难、索赔难”的困扰。目前,国内有资质的第三方汽车鉴定机构仅在北京、武汉、广 州、长春等几个城市才有。如果消费者要鉴定,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和金钱,鉴定的成本该由哪一方承担?

另外,即使是有了鉴定结果,汽车确实符合退换条件,但若是经销商不同意退换,这就避免不了要走法律途径。由此可见,消费者想要退换汽车产品,并非那么容易。

进口汽车或成“重灾区”

“三包规定”的许多政策被认为并不完善,而其中进口经销商或许是最受打击的。

“严格来说,这一条款可能会让进口车经销商受不了。它是累计维修超过35天,进口车要考虑配件问题,35天很容易过去的。一般企业没有太大问题,因为配件供货比较迅速,而进口车核心的配件会比较麻烦。”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蒋苏华说。

据悉,进口车的周期比较长,从生产到经销商手里,大概需要6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而配件从国外运过来也比较费时间,这就要求经销商备足很多的货,甚至是不常用到的配件,从而增加经销商的库存和资金压力。

不过实施“三包”之后,消费者维权的数量即使上升,也不会出现大规模的退车和换车。

“退车本身一定不是“三包”的目的,“三包”的目的本身还是跟我们产品质量法的规定相一致的,是能修尽可能的修,而不是说来取消交易,退换的行为本身就是取消交易。退换车的社会成本是很高的,没有哪个法律是鼓励退换的。”

“汽车三包” 究竟谁受益?

从表面上看,汽车消费者是这项政策的受益方,其权利会得到更好的维护。但实际上,中国车主们仍然无法充分维护自己的利益。有业内人士称,汽车三包实际还保护整车企业。

中国证券网一篇文章报道称,按照“三包”的相关规定,经销商被推到了维权第一线,直接面对车主们。

而真正需要对汽车质量负责的厂商则躲在了经销商背后。无论从实力还是可靠性上进行比较,经销商和整车企业都不是一个重量级。近年来 ,不少经销商因为经营不善而上演了一出出“跑跑”事件,碰到这类情况,遇到质量问题的车主们又该如何去向经销商维权?

尽管按照规定,经销商和整车企业均为此承担责任,但如何认定双方需要承担的责任并分解成赔偿金额并不容易。 不少车企和经销商都疑惑,如果大规模的维修情况出现,经销商将如何向厂家追偿维修费用?

另外,整车企业如何确定经销商维修费用的返还比例?这一切都还是难题。如果解决不好,将无法减轻经销商的压力,也不利于迅速平息消费者的不满。

有业内人士评论称,即便如此,“汽车三包政策”仍然是个大进步,肯定是有总比没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