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汽车销量的逐年攀升,我国的机动车保有量规模日渐庞大。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底,国内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达到2.4亿辆。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社会正在快速步入汽车时代。而伴随着人、车、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交通事故的种类也日益复杂,交通安全形势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伴随着人、车、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观念、管理 双双滞后
“从总体上看,造成我国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多发,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国道路交通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全社会整体上的不适应。”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协会副理事长赵晓平表示。
在他看来,这种“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几大方面:首先,就是观念上的不适应。众所周知,一些发达国家的机动车发展历程往往要经过百年,而在我国一些地区,在短短20、30年的时间,交通方式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使得人民群众对于快速到来的现代交通方式,在观念和认识上相对滞后。
而这种意识上的“不适应”,造成广大驾驶员在感受到机动车这种交通方式为自己带来便捷的同时,对于这种高速运输工具所存在的高风险认识不清。再加上,以步行和非机动车方式参加道路交通的行人,面对越来越多、越来越快的机动车,还停留在过去的自然行为状态,也大大增加了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
其次,就是管理上的不适应。交通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行业,要想解决相关问题,就需要统筹协调。而目前,我国在交通安全的系统化管理上还存在着脱节和割裂的情况。这就导致交通安全管理模式,无法应对加速到来的汽车时代所带来的挑战。
赵晓平介绍说,在一些发达国家,早已制定了科学、严谨的驾驶证准驾分类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将会对不同车型的驾驶员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考核。特别是对于从事营业性车辆、重型运输车辆、危化品运输车辆、校车等风险大、危害重的驾驶员,则会实行更为严格地逐步升级制和驾龄安全审核制度,以确保这部分驾驶员的驾驶技能和安全素质。反观国内,在这一方面的管理精细化程度明显不足,还存在很大的改革和调整的余地。
形势改观 挑战加大
事实上,面对当前严峻的交通安全形势,政府相关部门也积极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如完善法律法规,颁布实施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制定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意见》和《道路交通安全十二五规划》等宏观发展政策,强化全民文明交通意识,深化交通安全主题宣传教育等,目的就是为做好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奠定更好的基础。
经过多方的共同努力,近年来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有了明显改观,实现了由事故高发上升到近年来持续平稳下降的转变,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目前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
一方面,国内道路交通安全基础仍然薄弱,交通状况也十分复杂;另一方面,全社会的交通安全理念、交通文明的意识还有待提升,不文明的驾驶行为和交通陋习还比较普遍,道路交通事故的伤亡人数总量还很大,安全形势仍很严峻。
在这种形势下,如何积极适应汽车社会发展的步伐,实现道路交通科学、安全发展,保持安全形势的持续稳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安全、便捷、舒适的交通需求,已经成为摆在交通安全管理部门面前的主要任务和巨大挑战。
谋求突破 体制先行
在赵晓平看来,此前采取的一些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实效,使道路安全状况有所改观,但在当前日益严峻的形势下,除了这些基础性的工作之外,相关部门还应在如何进一步提升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上多下功夫、多做文章。而要做到这一点,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交通安全综合协调机构,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虽然早在2003年国家就成立了交通安全工作部级联席会议,但是这个由19个部委参加的会议仍然存在着信息互通不畅、管理标准不一等问题,再加上协调周期长、反应慢,导致联席会议的作用相当有限。因此,要想对交通安全问题进行更加统一的管理,就需要设立一个更加紧凑和强有力的协调部门。”赵晓平说,在这种情况下,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从国家层面设立一个统一协调解决交通安全问题的常设机构,必将对提升我国交通安全的管理水平,预防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目前,成立这一综合协调机构的条件已经具备。